
我曾經以為,不斷地去旅行就是我這輩子最想做的事。
點燃不滅的旅行魂
我第一次聽說旅行這件事,還不到十歲。我家客廳有兩個印有照片的紀念碟子:一個有年輕的我爸和他朋友:另一個是年輕貌美的我媽。我媽說,那時每個人去台灣都要拍一個碟子回來。
我翻過我媽的舊相冊,照片旁邊有歪歪斜斜的字,標註了她到訪過的國家。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世界原來那麽大,也想去一趟我媽走過的那些風景,親眼確認世界是否猶如她所說的那樣遼闊。
我媽常說,你以後自己存錢,也去旅行吧!
在我步出社會滿一年後,我踏上我的第一次自費國外旅行——旅途中用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的,讓我覺得格外踏實。在潛移默化之下,我開始去旅行了,帶着我媽身上也有的旅行魂。自此之後,我不斷地為自己安排旅行,成了很自然的年度計劃。
第一次國外旅行,選擇和朋友們結伴到韓國短暫拜訪首爾、釜山和全州三個城市。
無處安放的旅行魂
直到2020這一年,不能旅行的日子逐漸讓我有些無所適從。我開始去思考旅行和生活的連結:如果我不旅行了,我的人生還有什麽其他追求?
其實我還沒有答案。在家辦公變相帶來沒有定時的下班時間,加班的日子讓人有些窒息,而【加油】也似乎變成了不被需要的能量,因為沒有人知道和疫情對戰的終點在哪裡。
你我都不再知道什麽時候能再次去旅行了。但我發現我喜歡寫字,偶爾畫畫也很療愈,好像學習和自己共處這件事,並不再淪為旅行的專屬。
周末在家的畫畫時光:比利時 魯汶 | 啤酒之都一文里提過的小酒館。
在不同的人生階段,我們都會有想法和追求上的改變。已經告別的那些階段,我們或許有感恩或後悔,但卻不會有絕對或絕錯。18歲的我沒有堅持要去留學,只盼和喜歡的人上同一所大學;28歲的我嘗試過獨自旅行,卻也希望可以和知心愛人周遊列國;我相當確定,38歲的我一定會有新的目標。
旅行是我給自己的一門功課,不能旅行的生活更是必修學分。生日快樂,盼自己在生活這場長途旅行中飛得低卻遠。
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:

不旅行、不寫字的時候,可能在忙着分析數據。認為生活就是長途旅行。夢想去烏蘇懷亞找一座在世界盡頭的燈塔。